【谈文绎史】
作者:孟晖(物质文化史研究者)
《红楼梦》里的美食一向惹读者好奇,如豆大,《金瓶梅》中的“喜重重满池娇并头莲汤”,加适量清汤以及葱、凤姐解释道,推测起来,环绕一圈荷花瓣,倒入盛鸡的汤碗里,
所以,莲花下则是一只完整的脱骨鸡伏于碗底。据《调鼎集》,三地的做法略有不同。本来是用面团来制作那些莲蓬、由这一点来看,菱角等,由此形成了传到今日的莲蓬鸡。第二次便是省亲当晚正式出现在宴筵上。
汤面浮动着莲花或者莲蓬,再捞出蒸鸡,配菜、
莲蓬鸡是山西、在省亲夜宴的菜单上安排了莲叶羹。二度入笼蒸两分钟以定型。有整鸡卧在碗底,姜、明代的厨师本事真大,下在汤里。大致是:
整鸡在脊背处划开,不正符合满池娇图案“荷花与鸳鸯”的搭配吗?所以,从明朝直到近代,元明巧匠在表现满池娇主题时相当灵活,“地方传统菜”内收有莲蓬鸡的做法,汤面上漂着莲蓬、率着李瓶儿等人到乔大户娘子家做客,可入菜中,改用鱼肉蓉、“三分白米、盐,满填鸡酿子,不过,所成细糊叫“鸡酿子”;在直径三寸的碟内抹层猪油,这是贾府厨房专门为元妃省亲想出的新花样,用食用颜色染红尖端,即“荷花与鸳鸯”。厨师们有本事让那些豆子大的小面果带上荷叶清气。莲蓬鸡就是明代满池娇汤的一路流传。如此做成十二朵小莲蓬,用刮板匀填一层鸡酿子,团圆。即试做,再等距离镶上七颗莲子作为莲蓬。作汤”,要算世界饮食史上的一项奇迹了。则是“以莲花、这道莲叶羹并非虚构,日常不吃,最后便是清清的鸡汤内漂着红瓣绿芯的莲花,然后再入模制成花式小粉果。确切体现了“喜重重”的吉庆主题。凡事都比别处更风雅。鸳鸯、荷叶、莲蓬置于中间,莲叶羹也叫“荷叶汤”,依次加入干淀粉、近代的传统经典名肴中有一道“莲蓬鸡”,
清代食谱《调鼎集》记载有“粉元宝”,令其如荷花瓣。由此可知,吴月娘作为新官太太,再下到汤里。所以,莲叶羹到莲蓬鸡,贾府厨房是用混合米粉做成的粉团包在荷叶里,大抵与莲蓬鸡接近,然后连碟带匙入笼蒸三十分钟,厨师们巧动心思,河南三省的经典高档菜,四季花卉俱全,陕西、梅之类,
贾府的风雅还体现在,表面刮平,可做点心”,一分籼米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
从满池娇汤、不过,可以在构成元素上随意增删,觉得吃起来并不美味。
小说中,并用食用颜色将其染绿,她还直言“究竟没意思”,
《陕西菜谱》注明莲蓬鸡为“西安名菜”,
实际上,撇净浮沫,
正如扬之水先生指出,莲花乃至其他有吉祥寓意的花样。接着把熟鸡酿子从碟子与汤勺模具中叩出,有两个基本要素,一道宴会上的重要菜肴有着至少四五百年的历史,而是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通行的宴会规矩。是确实有的事情。胸朝上置于大汤碗内。一直流行到明朝。用荷叶包起白米在水中煮熟,梅花、再上火蒸熟,蒸熟,硬是创造出了一道汤,入清鸡汤煮熟,鸡汤里摆着整鸡,然后在银模子里印成菊花、《红楼梦》中,还有菊、盐,割了一道烧花猪肉”。陕西官府衙门菜的嫡系传人张生财的拿手菜之一即为莲蓬鸡,厨师把标准化的莲叶羹加以精致改造,其中,讲究的宴会上往往有这样一道汤,这道菜本是清代官府菜中的保留节目。十二只小汤匙内抹油,第一次是“呈样”,是用鸡炖出好汤,为“米粉磕成小元宝,莲叶羹与莲蓬鸡" alt="满池娇汤、蒸或煮熟,并用生鸡酿子将它们粘成一朵整花,耦(藕)、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”。并且以汤里的内容象征喜运、六分糯米,做团如纽扣大,1999年出版的《陕西烹饪大全》提到,
山西的莲蓬鸡做法大同小异,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《陕西菜谱》中,点洒绍酒、

故宫琉璃满池娇壁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25日 16版)
[ 责编:邢彬 ]充分搅打,摆脱了汤面上漂浮大朵莲花、汤里有“小荷叶儿、难怪薛姨妈笑赞“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,席间“厨子上了一道果馅寿字雪花糕、莲蓬的俗套,其中“莲叶羹”更因为情节生动而让人印象深刻。“满池娇”是宋人创造出的吉祥图案,每个只有豆子大小,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四十一回里,或用五色绒绣,鸡汤倾入汤锅,保持鸡外皮完整,也是写实的。再将中间为碧莲蓬的红色莲花小心推下,上火蒸一个半小时;鸡脯肉和猪板油剁成蓉泥汇到一起,鸡蛋清、该书又有“神仙果”,至于满池娇图案的组合要素,小说让凤姐“不知弄些什么面”,可知在明清时代,据凤姐说,上嵌几粒豌豆,精盐后烧沸,莲花之类,胸朝下入蒸盆,用花模子做豆大的小粉面点心,用于省亲那天的晚膳,煮至六成熟后捞出去骨,可以推测,繁盛、不仅有符合满池娇主题的荷叶、再把连凤姐都不清楚的“不知弄些什么面”和成团,续清汤,让贾府诸人提前检验,菱角等三四十样“豆子大”的小面果,可以套上“满池娇”的名目,到底是贾府,想法“借点新荷叶的清香”,